黔之驴的寓言故事的道理(黔之驴的寓言故事)

84 0 2024-03-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黔之驴的寓言故事的道理,以及黔之驴的寓言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黔之驴的寓言故事的道理,以及黔之驴的寓言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黔之驴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甚么道理?

在上初中时,就学过《黔之驴》这篇古渣芹文。成语故事“黔驴技穷”,的出处就在这里。《黔之驴》所揭露的寓意是从老虎这个角则蔽色引导生发出来的。概括的讲: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灵英勇和驴子的外强中干。这篇寓言告如盯毕知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取得成功。

[img]

课文黔之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黔之驴》(以下简称《黔》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二册。众所周知,学习寓言,关键要领会寓意。而《黔》文的寓意历来都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人教社教参)细心体会一下,这个寓意显然是读者站在老虎的立场得出的结论。但这个寓意是否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呢?

为了探析《黔》文的确切寓意,我们不妨从本文的写作背景谈起。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敬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在永州9年,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47岁。

《黔》文即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三篇寓言的寓意应当与作者的人生感悟密切相联。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选入教材的《黔》亮拆搏文删去了原文中的结尾部分。而这个结尾部分无疑对我们理解全文的寓意必不可少。其结尾是这样的:“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意思是说:唉!黔驴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如果当初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事,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今天偏偏是这样,真可悲啊!

最后,从文章的标题来看——“黔之驴”,显然强调的是“驴”。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全文明写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暗写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至此,我们不难知道,《黔之驴》就是以黔驴技穷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类人应该指的是朝庭中那些无德无能而身居高位、仗势欺人而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指出他们的下场必然是可悲的。如果把主题理解为笔者前文所述的那样御孙,也未尝不可,但须明白,那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后人对这篇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

黔之驴这个寓言故事是什么道理?

寓意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如好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 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2.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嫌橡乎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麋》《黔之芹悉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黔之驴的寓意和启示

这个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如下:

《黔之驴》的寓意是: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粗宴段,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获得胜利;主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

《黔之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奋斗,才能实现岩誉我们的愿望和目标;有时候,我们需要接受一些痛苦和挫折,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成功需要付出代价,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和代价。

最后,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珍惜自己的机会和资源,不要轻易祥陵放弃,也不要总是寻找更好的选择。

黔之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启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拆嫌旅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者态足之地。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习黔之驴,让我们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旅凳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文言文黔之驴启示

1. 黔之驴的寓意和启示

黔之驴的寓意: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黔之驴的启示:启示人们要敢于同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黔之驴的故事:黔地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到黔地。老虎看见驴小心接近,听见驴叫声便十分害怕地逃走,但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后,发现驴并没有特殊的本领。于是老虎跳起来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驴的肉才离开。

扩展资料

“黔之驴”的古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能取。今若是焉,悲夫!

翻译:黔(贵州的别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子,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做神奇的东西。(老虎)躲藏在树林里偷偷观察它。(老虎)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十分小心谨慎,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放声嘶叫一阵,老虎非常害怕,(赶紧)远远地逃避,认为(驴子)将要把自己吃掉,十分恐惧。然而(老虎)来回来去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习惯了驴的叫声,(就)又走近(驴),出没(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扑咬驴子。

(老虎又)渐渐地靠近驴子,更加随意地御李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了,(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高兴起来,盘算这件事。心想:“(这家伙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一声,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宏亮好像很有能耐。(假使)驴子当初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能猎取驴子。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黔之驴

2. 黔之驴与鹦鹉灭火这两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

一,黔之驴

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2.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

3.好事者角度:影射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

二,鹦鹉灭火

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3. 与黔之驴寓意相似的短篇文言文

《狼》(清 蒲松龄)、《卖柑者言》

《黔之驴》主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狼》主旨:启示我们想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道理是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卖柑者言》主旨:揭示了当时盗贼蜂起,官吏悄隐贪污,法度败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那些在位的文武大臣,说他们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的骗子,无情地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

4. 古文;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

《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本文选自《柳宗元集》卷一九。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

作者在《三戒镇运迟》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然卒迨于祸。

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

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5. 黔之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稍近益狎( ) ②尽其肉,乃去( )

(2)翻译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 :

(3)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1)益:更加;去:离开。

(2)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3)①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②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③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④做事要持之以恒。(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合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稍出近之 稍: ②以为且噬已也 且:

③驴不胜怒,蹄之 蹄: ④尽其肉,乃去 去: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2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参考答案:

19、①渐渐; ②将,将要; ③用蹄子踢; ④离开。

20、①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②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6. 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黔之驴》原文:【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翻译: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吃掉它 。

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创作时间大致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间。

赏析; 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蹄之”等十多个字;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

这样看来文章有文不对题的嫌疑,似乎题目叫“黔之虎”更好。其实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也就是他的写作动机。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

显然,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黔之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

当然,如果把主题理解为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对题”而应易之为“黔之虎”了。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

但这已是对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不是原作的本来意思。然而,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但是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

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描写驴的笔墨虽少却精、以寡胜多的缘故。“庞然大物”一语,由于作者没有把它处理成自己笔下的客观描写,而是作为老虎心目中的主观反映,这就很富讽刺意味,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

“不胜怒,蹄之”五字,通过对驴的心理和行动的极其简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揭示无遗。如果说在虎“荡倚冲冒”的时候,作者只用“蹄之”两字就写出了驴的愚蠢上当;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时候,作者只用“一鸣”两字就似乎写出了驴的虚荣和卖弄了。

因为当时虎对驴并无任何妨害,所以驴让虎“大骇”“远遁”“甚恐”的“一鸣”之举,就是自我炫耀、借以吓人。总之,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

关于黔之驴的寓言故事的道理和黔之驴的寓言故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